【中國禮品網訊】到展會“掃貨”貨不對板、以次充好的情況時有發(fā)生,等消費者發(fā)現后,銷售商已不知所終。即日起在廣州法制辦網站公示的《廣州市展會管理條例(征求意見稿)》規(guī)定,消費者在展會結束后才發(fā)現侵權行為,可要求主辦單位先行賠付,如索賠無效,可向工商部門投訴。
根據該條例,參展商不得銷售存在質量或禁止流通的商品或者服務,同時不得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購買相關商品,銷售以假充真、以次充好或不合格產品者,將被沒收違法所得,并處以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,而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者,最高更可處20萬元的罰款。
為招攬參展商和觀眾,一些展會組織者動輒便把其舉辦的展會冠以“國際”、“全國”等好聽的名堂,同時還為參展商“量身定做”各類邀請函,同一個展會,發(fā)給機床廠商的邀請函就說是“機床展覽會”,發(fā)給機械廠的就說是“汽車制造先進工藝與裝備展覽會”,五花八門,極具針對性。
為此,條例規(guī)定,未經有關部門批準,展會名稱中不得使用“中國”、“中華”、“全國”、“國家”、“廣東”、“華南”、“南方”、“國際”、“亞洲”、“亞太”等字詞。主辦單位、參展商從事與展會名稱、內容不符的活動,或發(fā)布與登記內容不一致的廣告,嚴重者或由工商部門吊銷《展銷會登記證》,并處最高3萬元罰款。